找到相关内容324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因明入正理论译注(一)

    批判过程中,他们始终坚持因明只是论议形式,成就了区别于以后陈那学说的古因明。   大乘有宗的好些著作,如《显扬圣教论》、《瑜伽师地论》、《阿毗达磨集论》、《阿毗达摩杂集论》都提到了“七因明...

    宋立道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1520338157.html
  • 因明的历史发展及其贡献

    的侧重点变化  因明本是辩学、逻辑、知识论的共生体,但是最初首先是辩学,《遮罗迦本集》第八章的大标题就是“论议的原则”,小乘的《方便心论》中的“方便”也就是论辩之方法、机巧。无著的《阿毗达摩集论》又...

    姚南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2062838404.html
  • 《因明入正理论》讲座01-03

    理论》,咱还不免俗,先说论题。  这部论本来叫《入正理论》,幷没有"因明"这两个字儿,是玄奘法师给加上去的。我记得好象这是玄奘法师所译的第一部正式的因明著作,在前边儿他翻译了《显扬圣教论》、《阿毗达摩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2092738593.html
  • 大圆满的意义和内容

    迁转身成为广大利他事业,而且所得夭眼、神足、力 、通,也有广狭大小之异.因此在本部法中.又以超越法为最究竟。 这一部法法的理论根据在阿毗达摩大乘经中的颂文:“无始时来界. ...班超定西域一直和汉地 声气相通,公元五一九年宋云到乌苌时.国王膜拜受诏,对汉土文教备致 敬仰之诚,公元六四二年(贞观十六年)乌苌国王达摩因陀诃斯遣使献龙 脑香等,太宗任诏致答,...

    郭元兴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3582938895.html
  • 论唯识学中的“体用”义

    成唯识论》说:   “云何应知此第八识离眼等识有别自体?圣教正理为定量故。谓言大乘阿毗达摩契经中说:‘无始时来界,一切法等依,由此有诸趣,及涅槃证得。’此第八识自性微细...

    肖永明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3585038921.html
  • 心识净化的进程及净心的妙用

    知。此外法眼净者还有于佛法僧如实遍知、于自证无惑、于他所证无疑、不籍他缘宣说圣谛、一切他论所不能转等殊胜利益。《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》说预流分顿渐二种出离,渐出离者见道后依次渐证二三四果,顿出离者见道后...

    陈兵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02740052.html
  • 简述汉文佛典对梵文语法介绍及其对中国古代语法学发展的影响(上)——从“语法”的出处讲起

    说:“名、句、文各有三种:一名、二名身、三多名身。句、文亦尔。”……以西方语法,说二名身,合集义故,说三以上,皆名多故。(《大正藏》,41,554b)  这是解说玄奘译《阿毗达摩顺正理论》(简称《正...

    孙良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92940751.html
  • 佛教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几个特点

    物质都认为是物质元素构成的。物质元素的最小单位,分别派认为是“不可分割的最小物质单位”(见《阿毗达摩论》)。但经论派不承认不可分割的物质元素的存在。除了唯识派以外的其它各派,无一例外的承认:“识生于境,...

    多识仁波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62141225.html
  • 关于唯识学种子论的探讨

    即“种子生现行的因果”,第八识为因,七转识为是果,赖耶能藏之义,正是于此。所生的,能熏的,是七转识诸法即“现行熏种子的因果”,七转识为因,第八识是果,赖耶所藏之义,正是于此。《阿毗达摩经》云:  “...

    理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65041988.html
  • 阿耨楼陀造:摄阿毗达摩义论(一)

    (注27)。  于是初禅等,各说十一种(注28)。  最后第五禅,共有二十三(注29)。  善心三十七(注30),异熟五十二(注31)。  是故智者说:一百二十一(注32)。  摄阿毗达摩义论摄心分别品第一竟。  [注  释]  1.原文 Abhidhammattha-Sagaha 译为摄阿毗达摩义或阿毗达摩摄义,“论”字是译者加的。  2.作者阿耨楼陀大约是十一世纪末和十二世纪上半期的人(详见...

    阿耨楼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82442085.html